发展燃料乙醇危害粮食安全?专家称纯属多虑
  美国谷物协会举办的“燃料乙醇美国经验分享会”在北京举行。

  中美双方专家围绕燃料乙醇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、温室气体排放、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。专家们最关注的是,在美国和欧盟得到大力推广的燃料乙醇如何在中国落地。

  实际上,燃料乙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。20世纪90年代末,中国就开始推广原料为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物燃料,并在短短八年内成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的生产国。

  但因为政策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演变,中国燃料乙醇的发展逐渐变得比较尴尬:来自政府的补贴持续减少。中国政府对于燃料乙醇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支持,到后来的疑虑再到现在的政策真空,使得这一行业没有来自顶层的稳定预期。

  另一方面,环境的压力迫使中国需要在燃料方面进行改变。11月即将生效的巴黎气候协定,对签约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而燃料乙醇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清洁汽油添加剂,其市场前景尚有巨大成长空间。

  政策真空掣肘

  政策作为中国行业最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推动力,在新能源方面表现尤其明显。

  目前中国燃料乙醇产能最大的天冠集团总经理杜风光告诉记者,对于燃料乙醇行业来说,目前尴尬环境的直接原因,是政策的真空。“没有人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哪儿,政策的真空导致这个行业的预期不足,于是无法吸引投资,也很难拓展市场。”他说。

  的确,相比光伏和风能发电,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政策,燃料乙醇获得的政策关注与社会舆论关注相对较少,而在这一行业的发展过程中,政府的支持决定了它发展的情况。

  从美国的发展状况看,其燃料乙醇从一开始的0到现在98%的覆盖率,也走过了很长的政策辩论期。美国谷物协会的杰拉德博士表示,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在多个主体市场都受到了政策不确定的影响。

  “目前的技术进步使得乙醇燃料可以减少50%的碳排放量,而在亚洲和非洲因为乙醇燃料的使用不足,导致了排放增加,以及更少的区域性的农业投入,”杰拉德表示。

  而作为中国的燃料乙醇企业,在目前政策预期不足和低油价的双重影响下,其生存也是困难重重。“我们目前还是亏损。”杜风光向记者无奈地表示,“如果能有稳定的政策预期,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这一行业,可以改善这一行业的市场环境。”

  实际上,在中国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后,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,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碳排放标准,规定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。如果这一系列政策能够顺利制定,燃料乙醇应用将会获得政策空间。

  粮食不再是制约

  伴随着燃料乙醇发展一直以来的争议,就是人们担心主要通过玉米制造的乙醇,会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。但从目前来看,这已经不再值得担忧。

  从美国方面来看,燃料乙醇的发展并没有让玉米价格上涨,反而在近年来一路降低。“因为可以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,美国的玉米种植可以吸引大量资金,近年来单产一直上升,价格也在一直下降,对于美国农业来说是个好事。”杰拉德表示。

  从中国今年来的库存数据来看,北方的玉米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。据机构调查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2月底,仅玉米品种的政策粮库存已达2.5亿吨。中国石化专家乔映宾告诉记者,在东北至少有1.2亿吨的玉米存量无法使用。“国内的玉米库存过剩问题已经很突出。”他说。

  记者算了一笔账,依据公开数据,2015年中国年汽油消费量为1.15亿吨,如果全部汽油都用乙醇作为增氧剂进行添加的话,大概需要1500万吨乙醇,而生产这些乙醇则需要玉米4500万吨。以上文计算的粮食库存过剩情况看,4500万吨在整体过剩的玉米中比重并不大。

  更何况,一些污染地区种植的粮食、因长期库存发生变质等不能食用的粮食,均能作为生产乙醇燃料的原料。“农业方面也要去库存,发展乙醇燃料是从需求侧来对这一行业进行改革,对农业的发展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。”中国能源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谢光辉告诉记者。